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赏析是什么?

2024-05-18 23:14

1. 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赏析是什么?

《西厢记》不过是一落难书生遇见贵族千金的老套故事,但王实甫的处理方式实在与众不同。莺莺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的描写实在精彩。一个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的相国千金的形象就深深的进入读者的视野里。
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出身高贵,身世显赫,她“针指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深受封建礼教文化的熏染是必然的。她的家庭出身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
当其父病殂后,家族势力下降,十九岁的莺莺本就是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她一定深谙人情冷暖,知道人世炎凉,所以自己也会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大家闺秀的风范,以安慰孤苦伶仃的老母亲。
她和张生的爱情在老夫人赖婚前都是秘密进行,“发乎情,止于礼”,所以当老夫人赖婚时她只能暗地里垂泪、埋怨,尽管她很不满这个现状。所以她才会有闹简、赖简的反复多变,“假心假性”。
崔莺莺和张生长亭送别,她明知老夫人的许诺未必可靠,但仍怀着一丝希望,希望张生取得功名后回来完婚,使他们的婚姻尽量“合法”地达到目的。
她这个宁肯牺牲自己来保全家庭和寺庙的善良女子所表现出的非凡魄力和勇气,也正是埋藏在其温驯矜持外表下的魄力和勇气才使她和张生的爱情得以产生、发展以至最后的共效于飞。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书中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赏析是什么?

2. 如何评价《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人物评价: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笔者认为崔莺莺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最为成功的。正如孟列夫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中指出:“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嫉妒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象确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剧作家都没有塑造过的。”
崔莺莺拥有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容颜与无上的聪慧才识。她文学修养极高,出口成诗。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
崔莺莺出身高贵,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替张生传简,崔莺莺看完后突然发怒,说要去告过夫人,然而在红娘的吓唬下也只好作罢。表面上看似乎是红娘获胜,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经过这一闹,崔莺莺确定红娘没有向老夫人泄露任何秘密,是完全站在自己一边的。崔莺莺城府之深心思之密,在这一折里表露无遗。

同时崔莺莺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千金,而那个社会对女人而言是无情而冷峻的,她的反抗是很有限度,十几年的教养在无形中束缚着她的行为,使她内心万分矛盾,甚至自己也改变不了这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张生卧病,她忧虑重重,经过一番挣扎,终于勇敢地跨出一步,与张生结合。这时她已经把礼教的束缚抛在一边,在她的眼里,只有爱情、自由、幸福,她要主宰自己的未来,而不要当封建礼教的应声虫。
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她的美丽与智慧、哀愁与憧憬、多情与无常、反抗与让步,无不牵扯着读者的心弦,可以说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西厢记》的成就增添了最为亮丽的色彩。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3. 简述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1、张生,风流浮浪,但对爱情十分执着。性格有软弱的一面,但也有多材多艺、果敢有为的一面。 2、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行为作派不象淑女,一方面对陌生男子的示爱大胆回应,另一方面作为名门小姐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 
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崔、张、红娘的对立面。她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她表面上爱女儿,实质上爱的是“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国家谱”。因此在行动和精神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连“黄莺儿作对”“粉蝶儿成双”的自然景色,都不让莺莺看见。怕引起“春心荡”。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她信誓旦旦,要将莺莺许给解围退兵的人,可是张生退兵之后,她马上反悔,并且假惺惺地要崔、张以兄妹相称,并许张生以金帛,理由是崔家不招白衣秀士。为了“相国家规”,她全然不顾崔、张二人的感情和幸福。在这里老夫人的虚伪、狡猾暴露无遗。

简述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4.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个什么样的人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  越剧演员何英 * 崔莺莺 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满意请采纳

5. 如何评价《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1、在小说中,崔莺莺面对着张生的疯狂追求,显示出一种相爱不敢爱的姿态,随后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张生,就开始命令红娘前去关心张生,并且给张生一定的启发和暗示。虽然崔莺莺并没有直接前去张生的房间中,但也可以看出崔莺莺是一个有条不紊的人,在面对爱情的时候依旧能够掌握分寸,把握好理智。而崔莺莺其实也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着崔老夫人咄咄逼人的态度,她依旧不曾气馁过,默默地等到着张生的爱情。
2、《西厢记》中十分鲜明地塑造出了崔莺莺的性格特点,崔莺莺有一个温柔的心灵,也有着一种温柔的生活品质。小说中的崔莺莺和寻常的大家闺秀如出一辙,享受着富贵带来的种种便利,但是并没有富家子弟的习气。崔莺莺始终都保持着一颗温柔的心,面对着张生,崔莺莺变展现出了迷人的温柔。除此之外,崔莺莺还有着勇敢精神,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受到了很多的考验和阻挠,但是崔莺莺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一直等待着张生,甚至以身相许。崔莺莺的叛逆主要体现在她与崔老夫人的抗争,崔老夫人多次将崔莺莺下嫁他人,但是崔莺莺都不曾妥协。

如何评价《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6.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是怎样?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从外在来看,文中有这样一些关于莺莺的描述“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作者笔下的莺莺眉青目黛、粉香搓颈、身着翠裙、腰肢娇软、身材婀娜、手指纤细、皮肤白皙、身段儿轻柔、可谓是风韵无穷,十分惹人怜爱。但是莺莺独特的魅力不光体现容貌体态之美上。

从内在来看,十九岁的莺莺,已经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了。文中有个细节,在张生和莺莺对诗后,张生感叹“我死也”。包括后来两人隔墙酬和之事,侧面反映出莺莺的才华。



诗词刻画:
从外在来看,王实甫对莺莺的诗词刻画十分贴切,“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写出了莺莺在小路上留下的脚印都是“样儿浅”,眼角儿还处处“留情”,这浅浅的脚印和眉梢的深情似乎将莺莺心事传达,极富少女羞涩之感。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半响恰方言”。这一句话更是写出了莺莺娇羞可爱的一面。在人前“未语”,“腼腆”之态就已尽显其中了。“半晌”才说几句话,脸上的红晕像樱桃一样顶在脸上,举止矜持又文雅。
这一番刻画,一个美丽的青春娇羞少女跃然纸上。“解舞腰肢娇又软,似垂柳晚风前”,这些细腻的描写把莺莺轻柔的身段儿更真切具体地展现出来。

7. 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当时女性的区别

崔莺莺,同一个人,却有两个身份,三种性情,因为崔莺莺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现实人物和文学形象,她在文学里活了五百年。于是,有现实里的身份和文学里的身份 。现实里的崔莺莺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西厢邂逅恋人。
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撅不振,此时莺莺明明思念张生,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张生的简贴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顶,改变了朱颜”,怒斥红娘说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待红娘说要将简贴儿交与老夫人时,她又道:“我逗你耍来”,并急切地询问张生的情况。这种有辱于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与“礼”的斗争。她在红娘面前遮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
   但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紧接着的 “赖简”中她出言道:“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无一不提到老夫人。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再说,直到此时,她也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因此当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做所为,使张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时,便打消了一切顾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示慰问安抚,表达爱情。至此,莺莺的叛逆性格终于达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莺莺身上还体现了我国妇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质,美丽、敏慧、深情、善良、温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张生后,对他一往情深,温柔体贴。这是作者所看到的并赋予的剧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国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但《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已不再是元稹《莺莺传》中那个永远处于男性社会中的性别奴役和规范之中,任人摆布、最终被“如乱终弃”的有着悲剧形象的弱女子了,作者赋予了她鲜明的个性和内涵。莺莺虽然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尽管她还只能把自己的爱情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像以后的很多女子如杜十娘、繁漪,都如此尽管莺莺的成功带有理想色彩,但毕竟她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她比她的前人有新的觉醒,更突出了性格中的叛逆,也给了后人启迪和希望。

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当时女性的区别

8.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崔莺莺形象的基本设定
(一)没落的贵族女子
在《莺莺传》中元稹将莺莺设定为没落贵族女子,《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则将莺莺设定为前朝相国家小姐,从中可以看出其身份尽管有所变化,但社会阶层等级、生活成长环境都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身为贵族女子自小接受着相应的文化和礼仪教育,遵循着社会上流阶层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对于门第声誉的重视,使得莺莺受到封建礼制的束缚要大于普通人家的女子,而家族辉煌的过去也必然选择门当户对,两者共同构成莺莺渴望自由却又不敢大胆追求,内心矛盾、行动犹疑的外部条件。
(二)灵秀多才的丽人
无论是《莺莺传》中使得张生惊艳的“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还是《西厢记诸宫调》中“眉弯远山不翠,眼横秋水无光。体若凝酥,腰如弱柳”,抑或是《西厢记》中“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均将美貌作为人物形象的基本属性。此外,崔莺莺还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尤为突出的是诗词与琴艺。《莺莺传》中便明确设定为“甚工刀札,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善鼓琴”等,其后在《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中得到进一步细化和延伸。
二、崔莺莺形象的性格设定
(一)知书守礼的青春少女
作为大家闺秀,她们天然肩负着维护家族名誉的责任,所谓“闺门有法”“家道肃然”,莺莺所承受的社会约束力要远大于一般女子,不仅要遵守社会通行的礼仪,还要符合上流社会内部的行为规范,《莺莺传》中便出现托称有疾而不愿向有救命之恩的张生言谢的一幕。而另一方面,莺莺始终是青春少女,无论是《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中的17岁,还是《西厢记》中的19岁,都是青春浪漫、情思滋长的年华。即便顺服于封建礼教的规范,在正常生理发展规律和常年诗文陶冶熏陶下的她们,对爱情终究还是有着憧憬和渴望。莺莺在爱情面前的“假意儿”便饱含着心理上的抗争,细致描绘了处于青春期却深受传统束缚的青春女子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1]。
(二)独立的自我意识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的年龄被作者悄然增加两岁,这一细微调整为塑造人物性格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西厢记》中莺莺心理便更为成熟,容易萌发对爱情的渴望,也更能坚守爱情,进而将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愿望付诸行动。从年龄增加这个很小的变化可以看出《西厢记》里的莺莺的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更具合理性,所以反抗封建礼教的行为也更贴近现实。莺莺向往爱情,遇到才貌双全的张生,便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但受老夫人的监管和礼教的束缚,同时还有对于红娘所持立场的怀疑,她不敢表露心迹,因此其性格具有外冷内热的特点,体现了表面上服从,内心有选择的思想独立性[2]。
三、崔莺莺性格塑造的必然
(一)作者所处时代因素的介入
从历时角度比较分析《西厢记》文本,可以看出随其演变历程,思想内容在逐渐加深。从奉古守礼到突破礼教,再到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既体现了莺莺所处的时代环境,也折射了作者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
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于唐代,当时封建礼教对女性禁锢虽较小,但莺莺作为多情女子因婚前情缘而被始乱终弃在当时社会也具有一定合理性。董解元的出身无法与元稹相提并论,他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对现存规则的反抗也较为强烈,将原来始乱终弃的悲惨结局改造幸福美满的大团圆结局。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前朝相国之女,并拥有着当时豪门“五大姓”之一的崔姓,身份地位更趋复杂,影响人物性格的外部因素更多,她对封建礼制的遵循和对爱情的追求已经构成了内在的矛盾条件,为性格和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3]
(二)女性追求爱情的内在必然
《莺莺传》中莺莺还是将依靠和爱情混合交织的青年女子,而《西厢记》中的莺莺则是明确向往男欢女爱、一见倾心般自由爱情的闺秀。本来莺莺是被许配给门当户对的郑恒,但在对张生一见钟情,又经历寺警之后,莺莺离自己的爱情梦想更进一步,她开始鼓起勇气来追求、抗争,终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当老夫人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而不信守诺言,破坏了她想“合法”和张生在一起的爱情幻想,莺莺为了争取自由爱情,经过反复思考犹豫之后,最终克服了精神压力,勇敢地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刚开始不相信红娘,还佯装生气,赖简,后来张生把信解释给红娘听,红娘知道她喜欢张生后热心帮助她们,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_局让读者有了反抗封建礼制的勇气,为反封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四、崔莺莺性格的突破
(一)向往自由爱情
在寺警之后,老夫人却不守信用,要莺莺拜张生为哥哥,莺莺内心极不愿意,甚至内心暗骂老夫人,最后为了反抗老夫人安排的兄妹关系,当老夫人的面把杯子给红娘来泄愤。莺莺不由自主地喜欢张生,想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爱情,在老夫人破坏之后,终于忍不住了,才会暗地怒骂老夫人,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莺莺对爱情的向往。老夫人提出不招白衣女婿,然后逼张生去应考,而莺莺却并不在乎张生能不能考取功名,再叮咛“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不难见出相对于功名莺莺更加在乎爱情。可以看出不图谋,并不在乎张生能不能中举,而是与封建社会其他女子不同,莺莺正因其对爱情的追寻超越了世俗女子一般的价值选择,最终才获得美满的幸福
来源:北方文学